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心得 >> 正文

庞诚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培训心得

Date:2012-12-29 · View:

由新加坡公民素质引发的思考

电子信息系 庞 诚

首先真诚感谢学院领导给了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五天的学习时间,新加坡绮丽的自然风光,独具匠心的城市建筑,尤其是南洋理工学院“双轨制”教学模式,“无界化”学系合作,对Y世代人的令人叹服的特点分析和教育对策,以企业“项目”为纽带的校企合作以及将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融而为一的“教学工厂”理念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然而 ,最让我感叹的是新加坡公民遵规守俗的素质。

一、印象中的新加坡公民素质

新加坡是一个美丽的岛国,710.2平方公里的国土,基本上实现了花草树木全覆盖。在新加坡,除建筑工地外,找不到一块裸露的土地。它不仅实现了在城市中建花园,而且做到了在花园中建城市。走进新加坡,你会常常看到楼上草坪桥上花的立体绿化景观。新加坡人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如画的家园,而且以令人惊叹的素养爱惜和维护着这如此美好的环境。新加坡的所有公共场所草坪无践踏,花枝无攀折,果实无偷摘。

在新加坡城市的十字路口,有着不同于国内的特别景致。当红灯闪亮时,车辆行人都齐刷刷地停留在行车道之外,即使道路上没有过往车辆,人们都静候绿灯开启后,才不争不抢地从斑马线上有序通过。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内大中城市很少看到,在小城镇更是难得一见。

在新加坡一家购物超市,我看到这样一幕:一位母亲带着自己5岁左右的小女儿购物,母亲给包里装东西,手中的购物小票掉在了地上,孩子即刻捡起,扔进旁边的垃圾箱。

南洋理工学院校园面积只有450亩,却容纳着15000多名学生。校园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图书楼、体育馆、商店等24万平方米的建筑物中,墙壁内外看不到半点粉尘污渍,找不到丝毫的乱涂乱画。校园内、 教室里、 餐厅中秩序井然,没有高声喧哗,没有亲吻拥抱,更没有打架斗殴。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一个校园,好像是一所公务员办公的行政大院。

在新加坡,机场、地铁、街道和超市,我看到了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新加坡人,却没有看到一例人与人的争吵,没有看到一处公交道上的抢闯,没有看到一个吞云吐雾的烟民。新加坡公民素质之高,说来让国人难以置信。

新加坡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凡的素质,究竟是道德规范的产物,还是法律约束的结果?是学校教育的功劳,还是公民自然形成?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过南洋理工学院的老师,也求助过网络上的各位专家学者。

二、新加坡公民高素质形成的原因探析

其实,在新加坡,大学并不开设思想政治课,公共场所也很少看到警察。新加坡良好的公民素质主要缘于它们有一个社会、学校、家庭三位合力的教育体系。

学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同许多国家一样,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在学校,但是教育的重点不在高校,而是在中小学,是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在小学,开设有“好公民”课程,其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其中一年级以自知、好习惯、健康、安全、礼貌等15个德目对学生进行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二年级以爱家、孝顺、友爱、勤俭、互助等17个德目对学生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三年级以爱校、服从、勤学、尊重、守规等17个德目对学生进行以“学校”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四年级以互助、尊重、敬老、和谐、和睦等20个德目对学生进行以“邻居”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五年级以守规、公德心、守法、爱国、民主等15个德目对学生进行以“国家”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六年级以自爱、仁爱、合作、爱国、服务、牺牲小我等13个德目对学生进行以“世界”为中心的道德教育。

新加坡小学德育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的好公民。

新加坡中学教育比小学教育更进一层,开设有“新公民学”和“公民与道德”等课程.其内容由个人道德培养转向公民道德,增强了学生国家精神、团结精神和牺牲精神的培养。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善良的性格、强健的体魄、优良的习惯、爱国爱民的意识和民族互助的精神。”

新加坡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除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外,把道德教育同生活规范与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新加坡是一个法制相当严明的国家。新加坡的每所学校都制定了与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相一致的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学生要像遵守法律一样遵守这些准则。比如,有学生违犯了“不准乱扔果皮纸屑”的条例,就会无一例外地穿上印有“劳工”字样的马夹,打扫公共卫生两天。

为了达到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好公民的目的,新加坡中小学普遍应用了以“六顺”为基本原则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所谓“六顺”,即顺情,道德教育要动之以情;顺理,道德教育要晓之以理;顺性,依照学生的个性与年龄特征进行教育;顺势,顺应时势给予相应的道德教育;顺利,因势利导;顺真,实事求是讲真话。

国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着无可代替的主导作用。首先,国家出台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法规性文件。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社会,各方面的矛盾较多,尤以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融洽和谐,新加坡政府于1991年公布了《共同价值白皮书》,为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确定了方向,提供了依据。1992年新加坡教育部又颁布了《公民道德教育大纲》,要求所有中学必须按照《大纲》实施道德教育。《大纲》规定了中学教育的五大价值观,即国家利益高于社区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支持社会,尊重个人;珍视团结,防止冲突;实现种族和宗教平等和睦。其次,新加坡政府还针对国内各个行业立法,限制各种有害公民道德建设的行为和做法。比如,新加坡的《广播法》规定,新加坡三大电信服务供应商负有屏蔽特定网站的义务。政府有权要求供应商删除网站中宣扬色情内容的言论,若供应商不能履行义务,将被罚款或吊销营业执照。为了禁烟,国家禁止一切媒体为香烟做广告。第三,新加坡国家制定并执行了严苛的道德制裁措施。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打架斗殴等都会受到相应的处罚。随地吐痰罚款500元新币,乱涂乱画罚款2000元新币,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立法禁止销售口香糖和在公共场所嚼口香糖的国家。第四,新加坡政府通过开展诸如清洁、植树、禁烟、遵守秩序等社会活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社会各行业都以不同“招数”提高行业内职工道德素质。比如,新加坡的酒店成功通过“非一般手法”让吸烟的员工戒烟,其中最“绝”的是把酒店唯一的吸烟点设在垃圾桶旁,让他们没“胃口”吸烟。同时,他们还给成功戒烟者颁发证书,对那些戒不了烟的,酒店会同他们签订协议,让这些烟民写下戒烟计划,酒店负责人会按时追问戒烟进展。

家庭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每个人走向社会生活的起点,它对每个人的个性人格德性都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早在1982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春节献辞中指出:“家庭这个基本单位的巩固团结,使华人社会经历了五千年不衰,在现代化进程中,有一点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加以回避,那就是我们决不能让三代同堂的家庭分裂,如果我国社会在不失去它的文化传统、同情心和智慧情形下的自力更生,我们就必须保有这珍贵的家庭结构。”“如果能保有这种三代同堂结构的家庭制度,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一个更快乐更美好的社会。”新加坡看重三代同堂家庭结构的主要原因,就是这样的家庭更有利于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家庭的传统美德以及父母与孩子,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对于儿童的道德形成有更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有效地促使其形成尊敬长辈和他人、对人有礼貌、具有家庭荣誉感以及为他人着想等优秀品质。新加坡人认为家庭教育的好坏,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新加坡近年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与他们非常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不无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新加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家庭教育民众委员会,后来更名为“重亲情,享天伦”工委会,使家庭教育规范化。启动了学校家庭教育计划,使家庭教育科学化。为了夯实家庭教育责任,新加坡法律还规定子女犯错,父母“连坐”。因此在新加坡,作为父母都把家庭教育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完成。一位美国作家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好习惯能成就人的一生,新加坡人着眼于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着手于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采取适当的赏识和必要的强制手段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长期家庭教育实践中,他们浓缩了一套令人回味无穷的家庭教育法则。即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新加坡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网络,整个社会各个教育主体之间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了处处有教育、人人是导师的教育大环境。人常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公民道德素质,言何不能提高

三、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在我国,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公民道德教育。2001年,国家制定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道德教育不仅在中小学,而且在高校乃至全社会广泛开展。国民道德素质在教育中不断得到改善与提升。但同新加坡相比,我们的公民道德素质还存在许多不敢恭维之处。且不说像药家鑫、李启铭这些人所共知的违法乱纪的人和事,就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来说,在我国中小城市何处没有?在农村更是随处可见。且不说国内的那些普通百姓的司空见惯的不文明行为,就是一些有地位、有身份、有资格走出国门的人 ,在国外表现出来的不道德行为也枚不胜举。马来西亚的马来州有一个景点,供奉着当地人的祖先牌位,导游提醒游客要尊重当地风俗,不要对牌位拍照,但我国南京少数游客仍照拍不舍。在英国博物馆,一个中国旅游团,其游客大声发出各种赞叹声,还不时地对艺术品高声评价,或大声说笑,馆内工作人员只得反复提醒他们保持安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为什么不能取得令人如愿的效果?对比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我以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问题在于:重点不突出,道德教育主体间的合力不够,公民道德标准较低,道德惩罚较轻,公民道德自觉意识较差。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以未成年人教育为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凡复杂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凡矛盾都有主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抓主流。毛泽东曾在《矛盾论》一文中告诉我们:“抓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关键,解决了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像新加坡那样以未成年人为重点。以未成年人为重点是学习国外道德教育成功经验的需要。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未成年人锁定为道德教育的重点,新加坡正是向西方国家学习才取得如此骄人成就的。以未成年人为重点是由未成年人特殊教育时段决定的。人要成人,须先正根。道德教育要从头抓起,从根上治理,未成年人是成年人的前身,是道德成长的起始阶段,是良好习惯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现状要求必须以未成年人为重点。前些年,我国中小学虽然开设思想品德课,各个学校也都制定有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由于培养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使得中小学上到领导,下至学生都把关注点集中到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提高上,智育至上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不少学校德育写进计划里,喊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在行动上。不少领导对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在中小学有名无实。近年来,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确定了课程培养的三维价值目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德育依旧没有取得在教育中应有的领先地位。在中小学,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依然收效甚微。因此,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就成了我国的当务之急。

2、公民道德教育应齐抓共管,合力推进。

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合力建设。这就要建立和完善党政群协调管理与齐抓共管,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合力育人的系统工程;同时,也需要构建一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然而,在我国,一味强调道德教育的学校责任,忽视了社会,家庭,单位在道德教育中的重大作用,以至于出现学校在道德教育中“单打独斗”的局面,在整个社会中,道德教育在环节上出现了主体之间有失配合的无人问津的盲区,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比如国家倡导国民戒烟,然而香烟生产厂家虽然在香烟包装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但没有因此而终止生产。烟草经营商仍照售不误。戒烟最终成为有禁不止的空话。因此,公民道德建设要出成效、上水平,就必须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单位“四位一体”合力育人功能。

3、公民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要体现实、高、严原则。

所谓“实”就是所有道德法规都要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只有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才能制定出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好法规。

所谓“高”就是指公民道德标准和要求要高。同新加坡相比,我国对公民道德要求较低。在新加坡,那些被我们视为无须挂齿的不文明行为,都要明令禁戒。比如,在公共场所不准高声喧哗、不准吸烟、不准嚼口香糖。而那些众人皆知的被人们指责或唾骂的不道德行为,却成为我国有些部门出台的禁令。在陕西安康,建设局曾以红头文件形式通知“严禁用公款打麻将”;在山东潍坊,审计局为整顿行风将“严禁酒后驾驶机动车辆”作为“三条禁令”之一。要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就必须在道德要求上高标准。

所谓“严”,就是对非道德行为制裁要严。在新加坡,国家对不道德行为的处罚令我们感到震惊。就乱涂乱画来说,发现一次罚款2000元新币,2000元新币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折合人民币10000多元。正是这严苛的处罚,使新加坡人自觉遵规守约而不越道德规范半步。

4、学校要担当起公民道德教育的重任。

学校是对人进行最系统、最全面、最集中的道德教育的场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播基地。要从幼儿园到大学,按不同年龄段的接受能力,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要从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着眼,有系统地编写相互衔接的公民道德教材,科学规划不同年龄段的道德教育实践,体现道德教育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系列性,争取每个公民从小学到大学经历的教育中,接受一种全社会都认可的道德观念,并使之变成个人的人生信念和生活原则。学校教育不仅要尽到培养学生成长为好公民的责任,而且要担当起培训家长、服务社会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