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心得 >> 正文

侯旭晖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心得体会

Date:2013-08-09 · View:

培养职业能力不能只靠纸张来传达

—— 浅析项目教学活动模型构建与实施

一、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目前,在国内的人才市场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企业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或者很难将在职人员培训成胜任更多岗位的职场达人,企业所付出的管理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大量各层次的高校毕业生手持各类文凭和证书,却很难找到工作。探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因素导致而成,从教学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发现我们的教学活动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从实际的教学效果反馈中发现,教学活动过程中展示的知识和方法并不一定是市场、行业以及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存在知识领先或者滞后于企业应用的情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促使学习自然发生的能力

教学活动本身不能促使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未能对企业所需的知识进行深层确认,不能准确把握前沿知识的发展方向,缺乏对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知识结构、教学流程以及师生认知结构差别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外在的教学活动不能满足企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也不能配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习不能自发产生,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较大,甚至产生厌学、弃学现象,整个教学活动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2.缺乏创造教学环境与资源的机制

学校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型企业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创造改善教学内外部环境的能力。从本质上看,校企合作不能真正创造价值,部分企业以用人为目的与学校合作,不以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去创造价值为目的,只要学校能给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不管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如何,都可以照单全收。从形式上看,企业不能为学校提供更加便利的实践教学条件,也很难给学校提供一线实战案例供教学使用,各种形式的课程实习和顶岗实习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企业不能很好地利用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以及各类人力资源,学校也不能很好地使用企业中的机器设备、厂房、各类应用软件等资源,整个大环境不能确保教学活动和企业需求联系紧密,缺乏创新机制。

3.缺乏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教师缺乏一线工作和项目开发经验和能力,学校缺乏引项目进学校的机制与平台,学生缺乏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与意识,最终很难将所学有用知识应用与一线的生产与服务活动中,造成教育与生产实践的严重脱节。

4.缺乏将产学研紧密联系的平台

产、学、研本是一条增值链上的三个重要环节,生产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加以解决。每个环节都隐藏着价值创造的契机,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模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必须有其先决条件,即灵活的机制、夯厚的实力、服务的态度、以及宽广的平台。学校和企业要有灵活的机制促使产学研顺利完成,老师须有过硬过强的科研技术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方都本着为社会服务和贡献的态度,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建平台促使更多项目产生。最终的目的都是将最有价值的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在教学与实践这条价值链上,创造价值增值,使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的发展,通过人力资源的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成功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与关键——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

1.成功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企业”理念

“教学企业”只是一个教学环境,一种教学理念,并没有实际企业,只是将企业的科研环境带到教学环境中,老师承担多重身份,既是讲师也是企业各类岗位的在职人员。“教学企业”理念将企业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带回学校,利用企业的设备、学校的人力和知识资源,由老师和学生组成项目团队,依靠老师研发项目,分析解决问题,学生从中学习积累经验,领会将知识如何应用到实践中,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增进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内容、职责等等的了解,也增加了教师本身的科研能力,将科研实力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地推动经济发展。

“教学企业”通过项目创造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环境,项目是关键因素,也是推动“教学企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项目非常重要。主要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靠实践环节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二是提高老师的专业能力,老师自身水平能够在教学企业的运作机制中得到很大提升,满足感增强;三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创利,吸引企业再次来到学校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四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平台,真正将校企是合作落到实处,同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且实用的人才。

“教学企业”没有企业,是一个教学系统,是科研与教学一体化的环境,是一个办学理念,强调科研和教学一体化,企业实习只是“教学企业”的一门课程。其最核心的工作是专业化方向的教学,包括专业方向教学、课程开发、在职培训、科研项目创新等等,所有教学活动都将在“教学企业”这个“校企合作”的平台下完成。

2.成功实施教学活动的关键——项目

以工商管理系为例,“教学企业”的直观体现包括超市中心、呼叫中心、餐厅中心、传媒中心等,每个中心都是创造并实现项目的核心单位。学生分批到工商管理系下设的不同中心去实践,在超市里不仅做一个店面的管理,店面的宣传、库存管理、进货补货、上下货架、市场调研、收银结算、盘点、客户关系等都由学生完成,学生在超市中轮岗工作9~10周之后,基本学会店面管理的所有技能;在呼叫中心,老师带领学生承担企业的调研项目,帮电信公司打电话,联系客户,学生被安排参与真实项目,将会有9周的时间都直接介入项目进行学习。学生必须设计问卷,想办法收集咨询,汇总分析,撰写报告等等,实际上打电话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将要学习承受顾客抱怨的压力,学习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习收集信息和市场调研的能力;在传媒中心,毕业班的同学到这个中心做这个项目,老师要求做两份杂志以及电视宣传短片等等,学生将完成主题设计,图片设计,内容编辑等,虽然内容实战性不强,以模拟为主,但是专业水平相同。以上各类项目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实现培养职业能力不能只靠纸张来传达的理念,学生实践教学课时远远超过50%的比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操性。

“教学企业”理念和项目介入教学过程,使得毕业生非常抢手,社会几乎达到零失业率,学生职业能力符合企业需求,能直接为企业所用,为经济发展做出直接贡献。

三、项目教学活动模型的构建与实施

借鉴南洋理工学院的成功经验,发现将企业实战项目或者学校模拟项目直接植入教学活动,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效益。那么,这里思考教学活动模型与项目教学之间的联系性,分析如何将教学活动融入项目当中,构建符合本地高职学院的项目教学活动模型。

1.教学活动模型

典型的教学活动模型分为九个步骤,如图所示。其基本流程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感官认识转化为感官记忆;告诉学生与知识相关的学习目标,明确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学习内容;激发与学习相关的记忆,即确定学生的认知结构,明确采取教学的方式和步骤;呈现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内容,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用已知的具象的知识来解释未知的抽象的知识,更好地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吻合;提供按部就班的指导;引发能达到学习目标的练习,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设计由学生完成的知识内容,不仅要会学,还要会做会用;针对练习的表现提供反馈,将教学活动中由学生做的过程进行认真观察和记录,对好的部分加以肯定,对不完善的部分进行修改;最后评估学习成果,举一反三,让学生将教与学的活动模型应用于今后的工作中。

2.教学活动模型在项目中的应用

以呼叫中心的项目为例来展示教学活动模型在项目中的应用。

①引起注意:模拟真实的客户服务中心的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告知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在这里将会做什么,学什么,能得到什么。

③激发与学习相关的记忆:将所用到的知识与先前的学习课程做出联系,让学生从心理上不惧怕在这里工作。将电联客户的工作和先前所具备的知识做一个连接,比如市场营销课程、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④呈现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内容:展示或者演示将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效果等等。老师将致电客户,针对客户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⑤提供按部就班的指导:让学生先模拟打电话,老师进行相应指导,改进其工作效率。

⑥引发能达到学习目标的练习:让学生实战演练,与真实的客户进行沟通,对客户进行回访,并能为客户提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练习将在呼叫中心内部得到真实的体现,是培养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

⑦针对练习的表现提供反馈:老师在联系的过程中提出指导性意见,修正学生不够正确的思维和行为。

⑧评估学习成果,举一反三:评估学生在呼叫中心的整体工作过程,将这样的过程经验化,形成成果,并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供学生应用。

3.对教学活动模型的延展与创新

以企业项目或模拟项目为教学背景,将典型的教学活动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并对其内容进行延伸,构建包括重新开发课程、确定知识内容、分析知识结构、整合课程结构,明确教学流程、负责整个项目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等等一系列活动的新模型。重新进行课程开发,必须以企业需要的技术和知识为根本,明确行业需要的知识内容、技能水平、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按照这些定性化指标将知识重组,整合课程内容和结构,根据典型的教学活动模型,将实践强度高的项目内容融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去行业一线和前沿进行调研,并以行业发展规划修订课程体系和内容,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被企业择优录用、上岗就业。

4.项目教学活动模型的实施

根据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理念,我们可以借鉴其优秀的内涵,比如在学校创建教学环境和科研环境。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企业环境带入学院,而不是真正在学院办企业。以经济管理系为例,学院已有餐厅、超市就是学生培养职业能力非常便利且真实的环境。经济管理系欧元贷款实训室建设项目中,购进了一批用于仓储运输活动的器材设备,以及相关的电脑设备,这些也为开发模拟项目提供了必备条件。2011年~2013年,我系开发的电话营销实训课程就是一门典型的“教学企业”课程,可以将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人际沟通等课程知识进行充分融合,开发出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供学生学习。虽然我们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活动,但是已有项目教学活动的雏形。那么,要进行项目教学活动,还需要一些必备条件:

第一,人是根本。以项目为背景的教学活动,对老师的要求会非常高。老师必须熟悉行业企业运营机制、经营范围、职业准则、运营管理等内容,并且能够将对企业的问题有深入准确的认识,能够给企业创利。另外,要求老师能够将项目植入教学活动中,可以项目为背景,重组课程内容,针对问题去学习,而不一定非得先系统化地学习,再从知识库中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应用性、及时性、针对性将更强,学习目标更明确,效果也将更好。

第二,设备、物料、环境必不可少。将项目带回学校,必须利用学校的资源将项目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这就需要学校拥有设备、物料等基础性条件。当然,这也是企业看重学校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三,灵活的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并不固定于和企业签一个三年或五年用人协议这种形式,也不拘泥于和企业合作满足学生课程实习需要的形式。校企合作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教学企业不失为一种灵活的校企合作形式,必须有灵活的制度作为保障,丰厚的教学文化作为基础,才可能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