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与项目化 ”教学模式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启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心得体会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感到工作难找,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很难,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反映人才紧缺,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很难。主要是学校培养工作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没有形成与企业的无缝连接,这也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企业项目所需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就业时,用人单位往往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 其次是实践性环节培养质量不高,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但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仍然感到实践能力还是欠缺,尤其是毕业设计的环节难以有效的开展,学生人数多,而教师、质量高的课题少,而有组织地安排在企业实践也有许多困难。因此,往往造成学生们自己各显神通,能找到合适的公司接纳安排,就可能有很好的收获,否则就可能无所事事、白白浪费时间,种种原因造成了学校实践性环节培养质量不高。学生不能了解和学习企业项目所需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感受真实的企业生产。虽然有校企合作,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学校投入的资源不足、教师的项目经验不足等原因,使得校企教学工厂模式合作不深入,进而导致出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顶岗实习资源匮乏等问题。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始终以教学为本位,教学工厂目的是为学生营造更加完善、真实和有效的企业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实现学院教学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有着超前的教学理念与创新的教学模式,他的教学工厂、无界化概念、综合科技教学经验积累的分享等,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教学工厂”理念,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达到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其目的在于解决至今仍困扰高职院校办学难题。他们的做法是: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环境,通过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的领域,通过教学工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工业项目。在项目过程中,师生紧密配合,携手解决企业所常面对的成本、质量及产品性能等难题。而这些项目通常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和跨学科与多元科技的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这种教学理念实施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和训练,到企业就能很快地适应并投入工作。
南洋理工学院为了落实项目教学而创新了一种双轨制教学管理模式。课程结构是:一般在第一、二学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及技术应用培训(包括理论、实验及学期项目),第三学年进行专业方向培训(专向课程、毕业项目及企业实习或海外实习)。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为A、B两组。其中,第一学期A组为专向课程,B组为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第二学期B组为专向课程,A组为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在做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时,再次将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先做全日制项目,然后再进行企业实习;另一组则先进行企业实习,然后再做全日制项目。这样做的益处:既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实行分层次教学,做到“量身定做”,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资源的使用率。学期教学内容:第一和第二学年主要以专业基础培训和学期小型项目教学为主。第三学年主要以专向培训、全日制企业项目研发、企业实习为主。授课形式:授课形式分为大堂(理论课)、辅导课、实践课。其中,大堂授课人数一般为120人;辅导课和实践课人数一般在20人以内。
在校全程进行项目化教学,其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来实现的。学生自入学起,便参与由教师指导的学期小项目,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校就读的三年里,每学期都必须完成一个项目,前两年的4个学期项目主要是结合课程所学,由教师设计的模拟专题项目,第三学年的项目则主要是参与企业开发项目、比赛项目(如机器人大赛)、教师创新研发项目等。 通过项目化教学,较好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工作后无论是从事技术操作还是技术管理都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毕业后从事应用技术开发也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这也是高职生与中职生的差异所在。与此同时,通过项目的开发合作,促进了教学系间的无界化管理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师既清楚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提高了教师捕捉市场的敏锐度和科研开发能力,同时发挥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紧密配合,携手解决企业常常面对的成本、质量及产品性能等难题,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这些项目通常是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和跨学科与多元科技知识的相互配合才能应付的。
NYP项目教学分为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经过长期的积累,学院建立了全校师生共享的项目信息库,大体上分为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学期项目由学院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开发,主要是紧密联系学期的学科,同时模拟企业环境所面对的问题,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在项目中,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形式,在项目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模拟企业车间(学院实验室或工作坊)里,每周由导师设定课题进行讨论、答辩以及项目演示,学期结束由指导老师对项目给予评估,作为学生学期项目的成绩。学期项目通常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完成。毕业项目分为企业创新项目和科研创新项目两大类。企业项目采取校企合作形式,由企业委托学院完成,可以是产品设计或加工或者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科研项目由学院科技发展计划的项目库提供,项目开发后可以申请专利或参加比赛。学生在接受毕业项目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必须按照学院的要求全职在学校科技中心(实验室或工作坊)执行项目的开发工作,并根据项目进度表要求向项目指导老师报告进展情况,学期结束时向指导老师提交项目报告,并向评审老师进行演示和答辩。
南洋理工学院的创新教学模式对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1、实训条件要完善。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实践”,因此对实训条件的要求也很高。如果没有完备的实训条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成了“空中楼阁”。不断完善实训条件,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条件保证。
2、 注重人才培训、提升师资专能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非常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南洋理工学院十分重视教师的专能培养和提升,形成了从师资引进、培养、使用到提升的一整套制度,如引进教师必须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教师上岗前必须接受系统的校内培训、每年安排一定的教师到国内外接受2-4周新技术的研究型学习、超前培训,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不落后于企业生产发展、项目开发。每学期安排20%的教师参与项目开发,不安排课务,专注科技创新或课程开发,实行轮换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项目教学、强化无界化理念、注重经验分享等。
3、结合我院实际,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可以结合我系的电子信息研究所成立项目开发小组,组织开发系或学院内的一些管理系统。这样可以增强我们专业研发的能力,进而开展与IT企业的项目合作。
4、充分利用我们学院数字化教学平台来建设学院的教育资源库,把我们的精品课程资源、教改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过程和内容都可作为共有财富来分享,实现资源共享。
5、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职业资格标准,以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活动为核心,坚持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原则,把专业理念和专业技能有机统一,尽可能地开展一体化教学和模块式教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开发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的校本课程,按照完成岗位任务的需要安排教学的知识模块和结构,不断把生产经营、管理、建设与服务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不必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从传统的基础教育中解脱出来,减少甚至取消一些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课程体系。
6、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项目,既是工作任务也是一个专业课程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教师给予咨询指导,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教学或共同研究,个别问题给予个别辅导;在条件允许时,可以模拟企业环境与岗位工作环境,使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基本相同,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训练、仿真模拟实训后,再进行真实操作训练,最后到真实的企业岗位上顶岗实习。
7、在课时分配与安排方面,灵活地安排学生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理论与实践交替穿插,让学生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变“学中做”为“做中学”,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和从业素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技能。
8、注重过程评价
南洋理工学院对学生的学业评估即严格规范,又很审慎和人性化。必修科目考试不合格,可以跟班重修一次;重修仍然不合格,就要劝退。学院规定学生出勤达到85%以上才能参加考试。在学业评估方式上,一般作业(含习题、实践、报告、电子评估、汇报表现、研习参与等——非常注重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及汇报中的表现,认为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占40-50%,平时测验(一般进行2-3次)占20%左右,课堂表现占5%左右,期末考试仅占30-40%,学生的平时成绩须由课程组所有老师共同讨论决定。
虽然我们和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条件不同,但他们 “双轨制” 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等先进的办学理念、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这些都对我们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