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心得 >> 正文

郭俊炜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心得体会

Date:2013-08-28 · View:

学鉴之要,理念为先

——向南洋理工学院学什么?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南洋理工)成立于1992年,是新加坡5所理工学院之一。通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无论是从学院使命、办学策略还是学院管理或设等方面均颇具特色。因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备受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推崇。2013年署期我院一行18人赴新加坡理工学院学习,所见所闻确实令人感想颇多,我们应该向新加坡理工学院学习什么?由于国情、教情、校情等的不同,南洋理工的做法和经验,我们不可能全面照般,关键还是要结合实际,学理念,学方法、学态度,其中首当借鉴和更新理念,因为,理念是行动的驱动器。在南洋理工办学的诸多理念中,我以为应当重点研究、学习和借鉴以下理念。

一、办学理念

使命与策略定位是南洋理工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南洋理工的使命,一是教育培训,为学生及学员提供优质的教育与培训,为他们的未来生活与就业作好准备,使他们成为终生学习者,并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二是为企业服务,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专才、创意创新能力来支持企业的发展,并配合新加坡环球化发展之努力。为完成上述使命,南洋理工践行六方面的办学策略。一是市场导向,依据国家和企业之需求以及年青学子的抱负,开发相关的专业课程为他们的未来做准备。二是柔性系统,以灵活及适应性的办学系统,应付市场之脉动及科技之转变。三是能力开发,通过大量的教师培训和科研项目开发,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专业能力,奠定学院发展之良好基础。四是国际合作,与外国政府、国外大专学府及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开拓教育和科技应用之新领域。五是重应用,重开发,在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环境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有效的学习经验。六是面向世界,通过学院的区域与国际化项目,培养年青学子的创新和国际化思维,协助他们面对环球化竞争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可见,南洋理工的使命与策略定位,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定位有相似之处,但柔性系统、能力开发、国际合作、面向世界等办学策略,是我们应当重点学习的。

二、管理理念

南洋理工管理理念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是“无界化”理念,它强调管理机制体制的设计及分工的整体性、结合性和合作性,以减少机构与机构及人与人之间的障碍,鼓励相互合作,使得1+1大于2。第二是不断创新的理念,强调在学习、工作管理等方面,人人创新,处处创新,时时创新。尤其是在教学科研方面,用现有知识技能设备开发新产品。三是超前意识,无论是学院建设、教学管理、科研开发,都从长远着眼,超前规划。四是先驱精神,不做跟随者,做开创者。科技月新,学习无限,要终身学习。五是无货架寿命理论,以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学习精神取人,而不唯学历和年龄。所以南洋理工凡员工必当精益求精,不满足现状,求学习,求进步。

“无界化理念”是南洋理工管理理念的集中反映。包括组织无界化,校园(建筑)无界化、团队(员工)无界化、实训室无界化等等。因为现实中的问题是很难划分界线的,工程之间的界线或学科专业之间的界线并不是截然分开、互无关系的,所以为了实现办学容量之拓宽,效果之改良,南洋理工强调必须打破各种界线,以强化部门与学系间的团队精神,促进资源与人才共享,促进不同学系间的项目合作及教学活动交流,强化学院的灵活反应能力。无界化的学系团队合作,拓展了培训容量以及满足了客户要求。事实上,南洋理工的员工都是一份工资,多份工作,在包括负责我们培训班的教师,都是身兼组织、报告、现场参观、服务等数职,无界化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组织无界化理念”支配下,南洋理工形成了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其管理构架分为学院和学系两级。院级层面主要设2个委员会,一个是教学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人员包括院长(主席)、主册主任(秘书)、各系主任、理工学院的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各系一名教师代表。委员会的职能是“从教学管理角度审查及批准新专业之建设、减少人之间的障碍,鼓励相互合作,尤其是做项目”。二是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企业首脑和科技要员、政府部门(国防科技局)要员、学院相关领导组成,是学院与企业联系的桥梁之一,其功能是针对新专业建设计划、现专业改造提供咨询意见并对有关的建议给予认可。学系是教学管理的主体,每系设一名系主任,若干名专业带头经理、课程开发小组。

三、教学工厂理念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最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它是由南洋理工林靖东院长最早提出来的。南洋理工认为,医学类专业的“教学医院”,无论在中国还是新加坡,都是行之有效的,学校的学生在医院临床实习,教授可以在医院做医疗咨询专家,而医院的医生则可做学院的兼职教授或学生的指导老师,是一个两全齐美的模式。但他们的实践证明,教学医院对于工程教育之延伸,是行不通的!校办工厂也不行,其问题在于竞争力不够,不是学校的专长,工厂追求的是效益,学院办工厂的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德国的“双元制”也不能完全照搬,因为新加坡的产业发展状况不具推行双元制的条件。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有关培训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和与时俱进,提供学院能力开发和教职工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促进学院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南洋理工创新形成了“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是由模拟到模仿到融合而成的一个教学科研平台,是卓越办学的主要手段。首先,它是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环境,而不是真正的工厂。对医学类专业可以是教学医院、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可以是教学企业等。二是在教学环境内营造实际企业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在一起。三是企业研发项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研发项目是学生协助工程师研发,而不是一般的生产项目。四是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而设立的。五是教学工厂既不是“三明治”、也不是“双元制”课程安排,不仅是企业实习,不仅是企业项目。

综合科技教学(NYP科技)中心是教学工厂的主要体现形式。其核心活动是专向教学,即专业方向的课程—专业内的不同技能层面—培养方案中的技能模块或就业方向,将核心教学和项目研发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承担在职培训、企业项目开发和科研项目创新等任务。教学工厂不具固定模式,随着学院的成长和发展而与时俱进。学院能力基础的强化能促进教学工厂模式的提升,并加深教学与企业环境之相结合。

四、经验积累与分享(AES)理念

为了知识积累与保存、知识产权分享,南洋理工建立了AES(Accumulated Experience Sharing)知识库,教职员工及学生把各自教学、研究、学习等过程的重要经验、成果特别是工业实例个案,企业项目开发构建、成果展示等都及时存放在知识库中,通过设定权限的方法,让全校范围内的师生学习和分享。在工作和学习中,教职员和学生可从知识库中学习,分享知识产权,为工作、学习研究、企业项目服务等。学院将经验积累和分享体系作为一个常规化、系统化的要求加以推行,教师和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方法、结果都要放在知识库中以便形成自己的一套过程性记录。对于学生来说,如果第一批学生在毕业项目时间内还没有完成的部分项目,可以交给下一批学生让他们阅读记录后继续完成。对于教师来说,能够随时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并且给予指导。

五、能力开发理念

能力开发主要是指院系系统能力开发和教职员能力开发。就系统能力开发而言,是围绕项目之多元化和组合性,开发系统相应能力。也就是从对学院以及学系进行整体综合能力的开发。不同层级项目,由不同部门(或人员)完成。对于NYP综合项目,采用跨国际多元学科合作形式;对于特别组合的系统项目,采用跨部际多元技能组合形式,对于部门(中心)项目,采用相关技能组合;对于小型(小组或个人),采用类似技能组合。

就教职员工能力转型是一个富有战略性、变革性的创新,是南洋理工学院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以创新为主导的知识型时代中,全体教职员共同应对变迁挑战的重要策略。能力转型部署实施时,要考量人力现状,包括专业领域、学历背景、专业能力与经验、企业(工业)需求;考量人力需求情况,包括专业领域、学历背景、专业能力与经验;制定转型目标,包括转型方向、时间、标准及考核要求等。要加强培训平台与途径建设,包括各类课程开发、项目开发、企业实习等。

以上做法和经验,对我院的教学科研能力建设以及教职工的能力转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六、校企合作理念

南洋理工对校企作的意义表述为:校企合作是拓宽与发展系统能力的平台;能触觉企业脉动,实现与时俱进;是联系企业的领头羊与先驱者,能吸取新的发展趋势与信息,超前接触,装备与采用前沿技术;是教学工厂的实践与体现;能推动科技应用与创新。虽然模拟也可以做教学工厂,但与企业合作更具特色。所以要做具有远见、战略性和双赢的校企合作。南洋理工的校企合作部门,一是与政府部门、法定机构合作,例如与经发局、劳发局、资信局的合作。二是与工商协会合作,例如RosettaNat, SiTF合作。三是与前沿技术领航企业合作,例如与IBM,微软、思科系统、罗德&旋瓦茨合作。四是与科技发展实验室与研究所合作,例如与国防科技研究院,国立基因组研究所等合作。五是与大专学府,例如与 ESIEE, potsdam等。就对合作意义的认识来看与我们大同小异,但就合作部门讲,则“高”了许多。

七、项目教学理念

项目是“教学工厂”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企业和科学界,项目指的是一种针对特定目标,不同的人或部门因应需要紧密合作,依照慎密的计划,从事研究或设计,以达目标的特别活动。而在NYP学术领域,项目则指的是学和在理论学习、研讨、实训之余,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从事一种研究或设计活动,最终体现成相关的完成品,并从过程中加深掌握学习的成果。

项目分学期项目与和毕业项目。学期项目有三个特性,一是综合性课程,它紧密地结合、应用该学期课程所授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学期课程与学期项目同步,在项目课程里,也附加学习相关课题来强化应用技能,,与平行科目教学相配合;三是学期项目具模拟性,它模拟企业环境所面对的问题,项目是设计来化解或改善问题。项目老师负责项目设置与筹划,项目范畴较集中于特定领域,规格也较毕业项目简单。四是项目设计由浅入深,即第一学年由老师引导,所设计的项目较简易,后逐年深入,增加学生主导成分,并与课程具相关性。学期项目各有其学习侧重点,主要是配合该学期的学习课程。五是学期项目通过个别或小组形式进行。学期项目第一学年重点在于创新,第二学年重点在于整合知识,锻炼能力。学期项目成绩主要由项目老师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学生课间(做项目期间)学习表现,如思考、分析、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精神,沟通演示技巧、对学期科目知识与技能的应用等;项目成品的质量,如项目构思与创意、成品的完整性与操作性等。

毕业项目开设在第三学年,约12周时间。分为企业创新项目和科研创新项目。毕业项目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所层次的工作环境中。项目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大型企业,主要是承接企业的实际(应用、开发、创新)项目。项目由导师带领项目小组来完成,从项目的产生、策划、师生分组、项目过程监管到项目实施过程的挑战处理等方面都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最终由以项目导师和评审委员会老师们一起对项目成效进行评估。毕业项目由项目导师师和独立老师评审。项目导师在项目期间要对学生的项目期间作业表现,项目成品操作成效,项目报告质量进行过程性评估。评审老师要对学生在项目期中和期末项目演示与答辩表现进行评估。最终评估从项目呈现技巧、项目控制与管理、项目研发成果、工作态度,项目成果报告五个方面进行期中和期末评审。

   以项目教学为代表的“真实”的教学安排,这是南洋理工学院毕业生职业与竞争能力强、就业好、起薪高的“秘密武器”。商科注重在“真实”环境的实践,工商管理系在校园内办零售营销管理中心、客户关系管理中心、国际商业资源中心、传媒学管理中心和体育与保健中心。工科注重做“真实”的毕业项目,全部是真题真做。

八、分段式“双轨制”教学理念

所谓分段式是指学生在三年内,第一、二学年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及技术应用培训课程,包括理论、实验及学期项目。第三学年学习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专向课程、毕业项目及企业实习或海外实习。而为了便于学生企业实习或校内科技园实习,把一个专业的学生一分为二成两个部分,第一学期一部分学生进行专业方向课程教学,第二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或校内做项目(其中又分为两个组,把一学期分成两段,一个组在校内做项目时,另一个组在企业实习,约12周进行企业实习和院内做项目的轮换,保证了每个组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实践机会)。这里第三年的项目,都是企业项目。而第一二学年的项目可能有模拟项目。第一、二学年教学采用“双轨系统”,主要是对科目之间没有先后顺序的专业(即课程之间无先开后开要求时)可采用此法。做法是将一个班学生(约40—50人)分成A、B两个组,将学期所开课程相应分为课程组合一和课程组合二,各学年第一学期处期A组上课程组合一,B组上课程组合二,第二学期进行转换,A组上课程组合二,B组上课程组合一。这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的化大为小,分组分批上课,以提高教学效果或克服实训资源不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