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办学理念的思考
2013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由郭处长带队,我院共19名教师组成的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考察团。经过为期一周的考察与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NYP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加坡的教育具有非常完善的体制,国家财政投入仅次于国防,职业教育院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具特色的办学经验和思想理念。这种办学模式将实际企业环境引人教学环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实践过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一、“教学工厂”的发展过程
“教学工厂”的发展过程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先从模仿企业环境开始。学院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学院借助企业的先进技术为教学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就感受到企业的氛围。第二阶段,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学院配合企业的需求,与公司或企业联系,全年不间断地安排学生到公司或企业顶岗实习(做真实项目),以促进企业与学院长期合作。学院要求教职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企业背景(专业教师至少要有五年的企业实践经验),这样教师对企业的需求非常了解,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了如指掌。第三阶段,从模仿、模拟过渡到融合。这一阶段学院在教学工厂项目平台的基础上,重点开始各种“专能”开发和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为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个阶段,学院也非常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分享,注意将师生共同参与的工程项目解决方案、经验等建成经验知识库。第四阶段,发展与完善。这个阶段学院的“教学工厂”的理念已经基本健全。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教学工厂”的内涵也各具特色,然而“教学工厂”在服务于学院各专业教学工作的宗旨上是完全相同的。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以达到将企业的真实环境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并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对教学工厂的理解可谓是众说纷纭,有认为是“校中厂”、“实训实操基地”、“科技开发中心”;还有认为是一种办学、教学模式或者理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的官方对“教学工厂”的解释为:
1、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教学工厂不是“三明治”课程安排,也不是“双元制”课程安排;不仅仅是企业实习,也不仅仅是企业项目。
2、教学工厂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综合在一起;“教学工厂”经历了从模拟(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再到融合(integration)的过程;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开发)是“教学工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
3、“教学工厂”之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确保有关培训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与时俱进;学院能力开发和教职员专业培训之重要途径;促进学院和企业的紧密联系。
4、教学工厂是卓越办学的主要手段。“教学工厂”是一个发展模式,它不具固定模式,它会随着学院的成长和发展而与时并进;学院能力基础的强化将促进教学工厂模式的提升,并加深教学与企业环境之相结合。
二、“教学工厂”的实施效果
1、教学工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教师和学生在一个真实环境中教和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为今后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创造了条件。
2、鼓励并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大胆创新,开阔眼界,其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此同时,在项目的开发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3、确保教学内容就是学生毕业后企业所需的内容。通过“教学工厂”中各种具体项目的实践锻炼,以确保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企业今后的工作环境里。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进行前期调研。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保证就是企业的实际需求,要为将来的工程服务。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为企业提供最适用的人才和最好的服务。
4、“教学工厂”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由于”教学工厂”不断的提供研发项目,使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及实践能力得到显着的提升。
三、“教学工厂”实施的保障措施
1、师资是“教学工厂”的核心。南洋理工学院的对专业教师除了要求有国家规定的学历,更为看重的是否有多年(至少五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学院教师均具备“双师型”能力要求,大部分来自于企业一线,他们不仅为学院带来了学识,也带来了工作经验、企业各类关系处理经验,特别是带来了企业一线的开发项目。也正是这支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确保了“教学工厂”企业项目开发的顺利实施。学院将教师队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以“学院需求、个人需求”为培养原则,打破部门、专业、年龄、经验等界限,确立了终身学习理念,构建了教师专业能力开发与培养体系。通过实施全员专业能力转型计划、选派参加进修学习、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教学与管理岗位互置等措施培养教师的多元化能力,以适应新领域、多岗位专业前沿项目开发的工作需求,实现了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工厂”的灵魂。教学模式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实际生产环境接轨,没有与企业市场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教学工厂”将无法运转。南洋理工学院新专业与新课程的开发,一方面是依据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另一方面是通过企业调研,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新专业、新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提请企业资深人士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董事会论证、批准,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确保新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新课程实施后还要进行效果跟踪,定期调研分析,及时对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改。
3、企业和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真实的企业和研发项目是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学生合作开发项目,使教学与项目有机结合,学校围绕项目开展教学。项目开发的形式对教师而言,提供了与企业沟通的机会,其优势在于教师能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使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得以提高,为新专业的开发积累资料;对于学生而言,提供了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的机会,可以体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培养实践能力、工作意识与创业精神,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教学工厂”的启示
1、建立“产、学、研”的多功能实训室
新加坡是一个自然资源缺乏的岛国,其工业经历四次革命,从90年代开始主要发展创新与科研工业,所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主要以研发项目为主。我国现阶段还是生产制造大国,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是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在校内实训基地内设置与企业生产现场环境相一致的生产车间,将企业产品引入生产车间,生产工人即为实训学生,生产车间的运行均按企业化要求进行管理,由企业选派技术、管理骨干指导车间生产的运行,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下进行生产实习。这样做的优势,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在校内生产车间可优先选择录用新员工,提高新进员工岗位的针对性;对于学校而言,可以进一步缩短校企之间的距离,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进行订单培养,毕业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另外结合企业新产品开发、旧产品改造、生产设备技术革新等相关项目的开发,将企业项目纳入教科研体系,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展企业项目开发。
2、课程体系要能够体现工学结合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进行市场调研,结合企业需求,设计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内容。在新课程开发中,课程负责人及相关教师要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各岗位的能力要求,搜集与学生就业工作岗位相关的资料用于开发课程。聘请企业具有较高文化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参与课程开发,确保开发的课程更加适应能力标准的需要。开发的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内容顺序编排要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保证课程内容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要求。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特色。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安排学生进行项目开发,直至三年级开发综合性项目或企业项目,将项目教学贯穿始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而且可以在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上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
3、师资队伍的素质要与时俱进
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国内教师大多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出校门即进校门,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这样的教师队伍已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南洋理工学院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最看重的是工作经历,针对职业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具有能力为本的特殊性,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在于获取与企业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而非单纯的学术性学历(位)的提升。
无论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还是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F模式,都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国情、传统等必备的天然条件,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或者创造一些有利条件,取其精华,发展适合我们学院的培养模式。现阶段主要还是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抓内涵、练内功,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唤起产业、企业的合作热情和意愿,产生真正的双赢和多赢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