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心得 >> 正文

咸阳职院“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培训团赴德国培训总结

Date:2017-02-08 · View:

一、培训的基本情况

经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推荐,外专局审核批准,刘太君、李锁牢、朱晨、岳爱强四名同志赴德国进行了为期15天的汽车机电维修专业培训。培训团团长刘太君:男,1966年生,系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党总支书记;成员李锁牢:男,1974年生,系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汽车专业教师;成员朱晨:男,1984年生,系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汽车专业教师;成员岳爱强:男,1985年生,系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汽车专业教师;培训具体时间为2017年1月7日-1月22日,培训地点主要集中在柏林应用科技大学、波茨坦跨企业培训中心、德国特斯拉电动汽车中心、奔驰4S店、宝马汽车公司等。培训主要内容有:德国汽车检测与维修方法、德国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专业课程设置等。

二、培训取得的成果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制造”和“德国汽车”已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德国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先进的职业教育是促成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本次培训班在较短的15天内,通过听专家讲课、讨论、咨询、参观考察等形式,四名学员对德国的社会环境、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德国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独树一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领域方案、行动导向教学法等颇有感悟,并对德国汽车技术及发展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期间,培训团克服了生活上的诸多困难,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按照培训日程安排,圆满完成了培训和学习任务,受到了德方培训人员和接待机构的高度赞扬,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了解德国大学基本情况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柏林应用科技大学Hoffjan教授系统介绍了柏林应用科技大学的基本情况和作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报告。柏林应用科技大学正式英文名称为Berli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为了纪念该校奠基人、德国现代工商业之父Beuth,德国教研部于2009年批准将德文名称改为Beuth Hochschule für Technik Berlin, 英文和中文译名不变。柏林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著名的工程师教育学院,是“德国工程师的摇篮”。柏林应用科技大学在应用大学中西欧排名第一,该校地处原西柏林中心地带,与柏林工业园区相邻,在原柏林工程学院、堡尔士学院、高斯学院、园林学院等四所工程师学院的基础上组建。现拥有在校生12519名,学生可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设有8个系,70多个专业,教授291名,客座教授43名,其它工作人员461名,外聘教师499名。另外有700名来自企业界中坚阶层的专家任教;拥有16所研究所和上百所实验室;是德国第二大技术培训基地,始终与德国工业界保持着最为紧密的联系。德国的校园是开放的,专业不重复,注重特色,大学不考试,宽进严出,企业对学生素质和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德国的教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倡导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Hoffjan教授通过大量数据阐述了环境污染和能源问题,给出了合理的建议,使我们明白每个人都要珍惜资源,减少污染,共同致力于新能源开发和节能增效,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参观了柏林应用科技大学实训基地,对受训设备、实训教学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交流。

培训交流

柏林应用科技大学实训基地参观

与Hoffjan教授合影留念

(二)学习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DasLernfeldkonzept教授多年致力于汽车专业教学研究,并受聘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客座教授,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也有一定的了解。DasLernfeldkonzept教授对德国职业教育和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进行了系统讲授,并结合汽车专业教学着重阐述交流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使我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

德国教育体系架构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其内涵是:(1)两个机构结合:企业和职业学校。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80%。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20-30%。受教育者在职业教育中既是学徒,又是学生;(2)两种教材结合: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双元制”培训计划由框架教学计划和培训框架教学计划两部分组成。框架教学计划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各州职业学校负责实施。培训框架教学计划则由企业或跨企业培训中心负责实施。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比例为30%和70%,理论教学强调为技能服务,而技能训练强调职业行动能力,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发展能力和专业能力,在培训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团队意识、合作与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3)两类教师结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培训企业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具备一定的资格者,方可担任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包括专业理论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德国“双元制”对职业教育教师和师傅资格有严格的认定标准:本科+硕士+两年学徒。学校师资队伍也是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聘用教师的程序严格:首先由联邦州政府教育厅审定聘用数量,然后公开发布招聘消息,再接受报名、考核和录用;(4)两种身份结合:培养对象既是企业学徒,又是职业学校学生;(5)两类考试结合: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6)两类证书结合: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资格证书。另一类是由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企业颁发的毕业证书,在证书上注明所学内容和适应的工作岗位;(7)两大资金来源:企业和政府同时投入资金,支持培训;(8)两个法律依据:“双元制”下的德国职业教育,企业与学校严格遵循《职业培训条例》与《理论教学大纲》两种指导文件。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进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进行;(9)有力的教学质量保障:德国教育质量的保证在于教考分离的考核制度。德国工商协会(IHK)或手工业协会(HWK)通过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制定职业技能的标准,参与学生的评价,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必须参加德国工商协会(IHK)或手工业协会(HWK)组织的统一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拥有职业上岗的资格证,从而确保了全德职业教育的质量。

培训交流

行动导向教学:“学习领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所谓“学习领域”就是运用一些确定的结构元素制定新的教学框架计划,具体的职业任务和职业工作通过“学习领域”得到描述, “学习领域”是一种教育目标规范化、内容和时间分阶段的教学单元,这种教学单元是以职业标准等级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其框架教学计划分为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重在发展学生的行为能力。在单个“学习领域”中,可以综合劳动过程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那些与行为领域没有直接联系的系统知识和专业化内容,从而使专业体系和行为体系并存,课程教学呈现多样化。具体的学习领域在教学法上由“目标描述”和“内容描述”构成,“目标描述”描述学生在该学习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即职业行为能力要素,而“内容介绍”则详细规定框架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实施学习领域首先要重视项目的来源,在项目的设计上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如自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以学生发展方向为基础,以企业实际需要为依据,针对企业的工作或经营过程进行项目的选定。实施学习领域课程倡导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行动为导向,从具体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

                                 与DasLernfeldkonzept教授合影留念

(三)开阔了汽车方面知识视野

通过波茨坦跨企业培训中心、德国特斯拉电动汽车中心、奔驰4S店、宝马汽车公司等考察学习,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我们学习了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自动变速器的拆卸与组装、电子电工电路连接测量、数据总线CAN-BUS、电控汽油发动机检测等内容。掌握了电子系统、电子线路的维修与检测、变速箱控制模块、静电保护模块、减速循迹防滑控制系统自动、手动一体式变速箱驱动防滑系统;对新能源汽车的结构、功能、类型和发展趋势有了新的认识;参观德国特斯拉电动汽车中心,实地了解电动汽车组装车间生产流程;访问宝马汽车生产企业,目睹了宝马汽车自动化生产线流程,对宝马汽车的生产技术、自动化控制、检测等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宝马和奔驰汽车4S店的参观,对德国汽车精益求精,对德国技术人员的工匠精神感触颇深。

德国特斯拉电动汽车中心参观学习

波茨坦跨企业培训中心合作交流

新能源汽车学习交流

波茨坦跨企业培训中心学习留念

三、启示和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下大气力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和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同时,应该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应切实激励年轻教师自觉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教师到企业挂职,制定相应的制度严格执行。新进教师大学毕业后就应聘到职业技术学院,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够,动手能力弱,必须安排企业锻炼,提高技能,成为本专业能工巧匠。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

(二)积极探索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通过模拟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来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和职业技能的掌握。每一个学习领域是通过综合活动完成一个项目,该项目通常来源于实际工作中一个综合的任务,通过对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工作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来,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掌握完成项目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通过专业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将来到企业后,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不再感到陌生。

(三)改革教学方法

(1)强调学生学了多少,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德国教授指出我们的教学是关注讲多少,并不关心学生学多少,应重点关注学生学了多少。老师讲满45分钟,学生什么都没掌握,这45分钟也是没意义的,甚至是耽误学生的时间。(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参加双元制学习的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都有可能参加1~2周的职业教育的预备教育,这样学生在参加职业教育选择专业前对相关职业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选择的培训项目基本都是自己感兴趣的。针对目前我们的职高生在选择专业上缺少了解、盲目从众,或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等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现状,在可能的情况下可适当允许中职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重新选择专业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教学项目的选择上、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穿插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改革学生技能考核方式

学生技能的考核,也应强调统一规范性,同一职业或不同职业的相同科目的考试在同一时间举行,并按照统一标准评分。最好的方式是引入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将技能课程与人力资源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实施教考分离,这样既保证技能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为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的实施打下基础。

(五)搭建国家各类、各层次教育的“立交桥”,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虽然也已基本形成体系。但普教与职教、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沟通、有机衔接的教育网络。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以就业结束。几乎是一次定终身,没有形成“职教—就业—继续教育与培训一更高层次的再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

(六)加强校企合作的法规建设,出台鼓励性政策。

我国虽然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规,但比较宏观和原则,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相比,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许多问题需从法律层面进一步做出具体规定,理顺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行业与企业、政府与学校、学校与教师、学生等关系,明确政府、行业、家长、学生、老师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适时出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等,构成上下有序、内容全面、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多维保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和特色所在,但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职教体系中主题缺位。在校企合作中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只有学校一方的积极性。如何使企业提高合作热情,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科研等领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七)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建设和发展,发挥其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质量监控和桥梁作用。

建议在政府宏观管理职业教育的条件下,催生一批行业协会,使其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桥梁”和“纽带”。学习和借鉴德国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职业教育的经验,进行组织行业协会的试点,探索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

(八)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政府要制定并逐步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其次要成立职业教育质量的专业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构建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细分职业标准、规范课程设计、突出能力本位、统一考试考核。并定期进行教育质量评估,这样就可避免各地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各行其是,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九)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加强资源整合,避免同质化办学。

“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各职业学校专业错位发展,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设置的专业数量非常精干。因此,我们各地职业教育可以借鉴“双元制”的做法,坚持整体规划。强化政府统筹,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和教育发展的状况,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要发挥各职业院校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发展和培植优势专业,夯实基础,强化内涵,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不会因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生产过程及工作组织形式不适应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很快重获职业技能和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不断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指导者与咨询者,帮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我们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激励每一位学生,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 李锁牢

二零一七年一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