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心得 >> 正文

中俄职教论坛交流心得-机电学院

Date:2018-05-12 · View:

                    建一流专业,育专技人才一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交流


一、专业基本情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始建于2007年。2011年被学院确立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2014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立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建设专业。2016年成功申报陕西省教育厅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项目,2017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现有在校生1056人,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本专业招生就业形势良好,每年的报考率达到100%,新生报到率90%以上。平均就业率达97%,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好评,满意率在97%以上。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融专业教学、技能大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五位一体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融合、教练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的“三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了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为两翼、辐射电梯工程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专业群。

二、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先进

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互联网+”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产业为宗旨,以优质就业为导向,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以“立足西咸、服务装备制造业、面向全国”目标定位;通过校企合作、校院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强化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大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深入调研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机电学院现状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机电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既定目标,制定了《机电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按照“对接产业、发挥优势、错位建设、特色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不断提升专业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深化

1.构建实施“三合”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学院“工学结合、理实统合、校企联合、教练融合”的人才模式引领下。机电学院坚持“开放联合、需求导向、国际视野、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法。同时全面引进、借鉴、消化“中德诺浩”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和现代学徒制“双主体”人才培养试点的探索,形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较为成熟的 “三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合”是指“校企融合、教练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校企融合”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育技术技能人才、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教练融合”是指教学过程采用“理实一体、教练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练、评”一体;“招生与招工融合”是指“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学生即员工、校企联合培养”。在实施过程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课堂,企业设备进学校、企业技术人员进教室、企业案例进教材的“四进”培养特色,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修养。

2.现代学徒制试点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校企联合组建学徒制试点班,先后与咸阳蓝博机械有限公司、陕西嘉海电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和广州德善数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现代学徒制培养协议,校企共同对意向学生进行招生面试,实行单独编班、个性管理、特色教学、定制实训;先后在2016级和2017级中组建了2个“嘉海电梯班”和1个“德善班”,订单班人数达到103人。

二是校企联合设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合作企业陕西嘉海电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和广州德善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充分沟通与协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设计专业课程,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共同负责学生实习就业,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体系。

三是校企联合培养,形成渐进式实岗育人模式。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第一学年学生学习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师傅带徒弟真实环境实训,学校通过企业师傅完成部分理论和实训课程;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

四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互惠共赢。我院与陕西嘉海电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300万元、占地750m2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成。

五是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实现优势互补。根据校企合作协议,陕西嘉海电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派出2名专业带头人,3名行业技师到学校讲授专业理论和实训指导课,同时,2017年7月我院与企业共同选派5名专业教师赴苏州参加由全国电梯职业教育联盟主办的“电梯专业暑期研修班”培训,共同提高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六是校企共建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校企双方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根据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的培养特点,制定了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运行体制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使校企合作从制度层面升华到文化层面,为我院现代学徒制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深化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先后与天津LG、青岛海尔、双环集团、宁波亚德客、西安三星环新动力电池、咸阳蓝博机械、广州德善数控、陕西嘉海电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省内外37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取订单培养、联合办学、共建基地、互相兼职、共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合作模式,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与天津力神、广州德善等企业建立了较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并与咸阳蓝博机械、广州德善数控、陕西嘉海电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深度校企合作,积极推进现代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五、实习实训条件明显改善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自动化综合控制、电力电子与电气控制、机械创新设计实训室、机械测量、电梯综合、工业机器人、机电仿真与工业设计和过程、普通机械加工、数控加工、维修电工、自动化生产线、PLC技术实训室、液压与气动、电工实训室等33个校内实训室,拥有设备2696台(套),资产总值1645.592万。其中,数控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拥有30台数控设备,可以完成校内生产型实训任务。

同时,与天津LG、无锡深南等37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完全满足学生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需要。

六、教学团队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38人,其中校内外专业带头人各1名,教授2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7人,骨干教师7名,兼职教师19人,教坛新秀2名,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技能精湛、具有双师素质的院级优秀教学团队。2013年成立了咸阳市机电装备测控技术创新团队,2015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近三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共主持或参与教科研课题25项,参与企业技术服务3项,发表论文56篇,主参编教材9部,申报专利12项,2016年获陕西省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三等奖,获得咸阳市科学技术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省级优秀教材1部。

七、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1.课程建设

深化与企业合作,以企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为核心,引进企业生产标准、技术标准,增加岗位工作项目,构建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实践教学达总学时的61.6%,增强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能力,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7%。

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岗位标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坚持全面与重点、过程与成果、线上与线下,以优质课程引领课程资源和教材建设,大力推行信息化背景下的精品在线开放课建设。建成了8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等3门为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工技术》、《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与PLC》、《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和《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等5门为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初步搭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2.教材建设

近年来,机电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统筹规划,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技能为核心,公开出版了《电工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项目教程》和《机械设计基础项目教程》等20余部课程特色教材,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5部,国家级优秀教材1部,院级优秀教材1部,立项建设《液压与气动技术》和《电工电子技术》校本教材。

八、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攀升

1.技能大赛和技能考证

近几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风气,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学生累计获得陕西省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技能大赛奖31个,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21个;大力开展机电类中高级技能认证、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专业技能证书获取率97.4%。

2.优质就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10年来,在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内涵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社会美誉度、社会认可度和社会贡献度明显增强,已为社会累计培养毕业生近2000余人。近三年以来,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招生人数连年保持在280人左右,就业供不应求,优质就业率达97%,毕业学生综合素养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一方面精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