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心得 >> 正文

中俄职教论坛交流心得-汽车学院

Date:2018-05-12 · View: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下面就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培养高技能汽车人才探索实践的体会与大家进行分享,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汽车学院

汽车学院成立于2017年12月,由原机电学院汽车类专业与中德诺浩汽修班组建而成,是一个引进德国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创新发展理念、具有中外合作办学资质、校企合作共建的二级教学院(部)。学院于2013年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办学,现开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服务与营销、新能源汽车技术三个专业。采用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院级重点专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省骨干建设专业、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培育项目。现有在校生929名,教学班29个。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3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高级技师2名,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0人,双师型(素质)教师12名。

二、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学院坚持“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小班授课每班不超过30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2,学生入校就签订优质就业协议,高质量的就业保障服务,使每位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成为了品牌汽车企业的准员工;3,创新的教学环境,按照欧洲标准建设“专业技能教室”,并配备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整车和实训设备,欧洲标准的“专业技能教室”与企业实景同步;4,三段式企业实习实施方案,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使学生毕业就可上岗拿薪;5,第三方人才评估考核方案,创新的人才评价模式,推动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三、教学资源

我们的课程全部从德国引进,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汽车维修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人员对德国课程进行了本土化设计,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总体分三个部分,涵盖18个学习领域,110个学习情景,470个工作任务,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国际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每个领域的教学资源包包括: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车辆维修技术手册等文本资源,以满足教学需求。

四、教学与评价模式

我们的教学过程实施工作流程导向“六步法”展开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与汽车维修企业车辆维修工作流程同步。教学组织实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引导者和安全员。我们的课程实施第三方人才评价模式,成立了由企业一线员工为考官的考试管理委员会,学生每个领域结课考试的理论成绩实行机考,成绩占40%;实操考试由项目单成绩和操作成绩组成,成绩占60%,由企业人员进行监考,按照企业标准打分,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让企业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五、实训条件

学院投资1700万元建成汽车实训楼,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按照汽车4S店前店后厂布局设计,一楼包括300平方米的汽车营销综合服务大厅,后区包含200平方米的标准理实一体化教室11间和多功能教室1个,全楼配备尾气收集系统和压缩空气管路,地面环氧树脂处理。

目前拥有四轮定位仪、四合一综合检测线、博世FAS740综合检测仪、龙门双柱举升机、教学整车、新能源汽车实训设备等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000余万元,用以进行日常理实一体教学。

六、师资队伍

汽车学院先后组织39人次,利用寒暑假,赴合作单位进行中国式双元制师资培训,每三年一个周期,三年培训完成后再派往德国进行TTT培训,目前已经有5名教师完成德国培训,这些教师不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他们还都具有非常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完全胜任汽车类专业课程理实一体教学的组织实施。但是目前教师人数对于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来说,还需要加强培养力度,并积极引进新教师。

七、几点体会

通过4年多“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的实践与探索,我院汽车类专业的品牌知名度得到了提高,从而提升了相关专业的招生竞争力。同时,通过系统的师资培训,我院汽车类专业师资整体水平和能力提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室的建设,优化和完善了汽车类专业的实训条件,最终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打好了基础,高技能的汽车人才的产生推动了高质量的就业。

感谢各位聆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