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心得 >> 正文

赴英国瑞士交流心得(三)——任志峰

Date:2018-07-27 · View:

 

2018年7月12日至7月19日,在学院党委书记刘聪博同志带领下,我有幸访问了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英国卡普兰伦敦国际学院、伦敦南岸大学、我驻英国大使馆教育组、伦敦城市大学及INTO预科学院、瑞士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及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通过实地访问、座谈交流等形式对两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模式、实训条件、办学经验等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就双方今后的合作进行了友好的洽谈,并与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英国卡普兰伦敦国际学院、瑞士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达成深入合作意向。访问学习充实,感受强烈,受益匪浅。现将交流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英国职业教育经验

(一)职业教育体系完备

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以学校为中心,而是靠课程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完成课程所依托的学校多样,有高等教育学院、多科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专门的职业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在继续教育机构里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以企业投入为主,在企业里进行。第三种是最灵活的,学生既可以继续学习,继续上大学,读研究生,也可以在学习完相应的课程,取得证书后参加工作。英国学生在16岁后教育发展有三种选择:(1)学术发展路线。此路线为上学术大学的学生设计。主要为律师、医生、工程师等岗位培养高级人才。相当我国的高中。此路线的学习无职业技能课程。(2)学术与职业结合的发展路线。如学生既考虑上大学又考虑工作,可以选择这条教育线。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3)纯职业发展路线。这条路线相当于职业培训。

(二)积极实行现代学徒制

1993年英国政府着手实行“现代学徒制”,最初以14个行业为试点,随后推广到54个行业。英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同时,鼓励学徒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实现普职教育互相融通。从培养方式上看,学徒培训工作由企业和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学徒培训时间并不固定,一般不超过4年完成。从培养内容上看,英国现代学徒制有着独特的“三元”课程体系:即关键技能课程、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这三种课程分别针对不同需求的学徒而设置。关键技能课程的作用是帮助个人职业转岗和过渡。国家职业资格课程的作用是为学徒考取职业资格提供帮助。技术资格课程与高等教育的基础学位相衔接,是为了学徒进一步深造而设置的。从评价上看,考核的主体包括企业雇主和职业学校,考核采用科学、多元的方式进行,测评的内容为学徒工作现场的表现,考核人员参照专业的考核标准和步骤进行观察和测评,通过考核的学徒方可获得资格证书。

(三)创新实训模式

英国所采用的是NVQ实训模式。NVQ(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新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NCVQ(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负责实施。英国NVQ实训模式具有所涵盖的职业类型知识全面、技能层次清晰,注重做中学,考评制度科学公平的特点。在英国的“NVQ”实训模式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去设计实际工作的项目。实训考核的标准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为实训考核进行评分主要依据实训的综合成果。这正印证了此模式考评制度科学公平的特征。

(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在英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过程中,也体现着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1944年教育法”,即著名的“巴特勒法案”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1956年颁布的“技术教育白皮书”,主张在课程形式上采取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的方针,在重点发展技术学院中工读交替制课程的同时,继续发展各类机构中的部分时间制高球级技术课程,把它作为全日制课程的必要补充。“1964年产业训练法”规定了“产业训练委员会”的设置,在法律上保证了政府对产业训练的宏观控制,保障了产业训练的有关各方在组织上的协调统一。在英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互动越来越明显,职业教育从单纯的学校教育走向与企业密切联系的实业教育,企业直接对教育的成功与否作出客观评价,并对教育过程实施监督。同时,通过法律条文保障了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和实践环节的场所。

二、瑞士职业教育经验

(一)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瑞士国土面积只有4.13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30多万,却打造出驰名世界的“瑞士制造”,培育出世界一流的“工匠精神”,这缘于瑞士发达的职业教育。瑞士的职业教育由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组成。中等职业教育是瑞士职业教育的主体,初中毕业后有超过70%的孩子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成了一名“学徒”,只有不到30%的孩子选择文理高中继续“深造”,其学生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2/3。瑞士职业教育与培训(VET)分为全日制和学徒制两种,80%的学生选择以企业为主的现代学徒制,剩下20%的学生选择全日制职业学校。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了灵活畅通、多向选择的“立交桥”,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职业生涯导向,给初中毕业后的学生提供了“沿着兴趣、培育兴趣、深化兴趣”的个人成长前景,成为瑞士人终身学习的路线图、青年人择业就业的圆梦园。

(二)实施现代学徒制

在上世纪90年代,瑞士的经济遭遇了重大变革,迫使瑞士开始了职业教育的改革运动。瑞士政府为了改善青年的就业情况,培养出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帮助青年人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便开始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其培养目标的核心。在培养方式上,瑞士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场所包括产业培训中心、企业和职业学校。学徒在企业与职业学校接受培训的时间比为2:l。职业学校提供与职业领域和基础科目相关的理论知识来扩展工作本位的实践培训。在培训期间,学徒还将进行数周的跨企业培训课程。在培训内容上,其课程设置主要由三种课程构成,分别由企业和职业学校提供,课程类型包括企业课程、规范化的学校课程及跨企业的培训课程(即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三种类型)。在评价上,学徒在培训期满后可参加国家举行的统一考试,考试通过即可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或职业教育文凭。

(三)行(企)业占主导地位

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德国、奥地利相同,属于学校+企业二元制模式(或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三元制模式),政府只负责立法及提供和监控资金、负责教育评估、控制教育质量;各工商企业、行政机构,甚至个体劳动者都愿意出资搞培训,保证本行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参加职业教育的企业必须得到州政府、行业协会的批准,取得资质,企业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占总投入的58%(政府投入占42%),他们每年必须为职业学校提供各种培训岗位,这些企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同时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了价格低廉的人力资源,并为企业的发展选择和储备了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联邦工业、贸易协会等行业协会也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如负责教师的培训、制定岗位职业标准、参与教育质量控制等。

(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高

瑞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授由两部分组成,大部分是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必须有五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一部分是传统的学校教授。瑞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高,学校往往会从世界各国聘用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的教师,而且学校和很多国家的学校之间都签订了互派协议。瑞士职业教育体系对师资的选拔与培训有明确的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参加培训,以确保教师的知识、学校的专业跟上经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

三、相关启示

(一)持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以学院一流专业建设为重点,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资金投入、设备支持、冠名合作等方式共建实训中心。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驻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强化与优势企业合作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各二级学院探索股份制投入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二)持续加强实践队伍建设

进一步拓宽师资队伍的引入渠道,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培训(企业实践)制度,创新教师培训(企业实践)形式,加强教师培训(企业实践)管理考核,将教师教师(企业实践)纳入职称评定条件。

(三)持续加强实训基地管理

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制订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训基地的人员管理办法、实训基地质量标准、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标准、校内实验室管理质量评价标准等。两个以上二级学院(部)公共实验实训室设备和人员由实训中心负责管理。实训基地要向学生全面开放,个别实训基地可向社会开放。开发建设实训基地管理系统,提高实训基地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

以学院被教育部立项为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中德诺浩)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建设重点,辐射带动学院其他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