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心得 >> 正文

开放与融合,创特色早教(刘菁)-​​新加坡师资能力提升项目学习心得

Date:2021-11-05 · View:

2021年暑期,我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合作举办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与课程开发”师资能力提升培训课程,该课程从7月16日持续到8月20日,由新加坡知名理工学院的教授们带来共6场的学术交流讲座。虽然中、新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投入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本次讲座的内容和理论与理工科专业联系更为紧密,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途径、课程建设等方面未有太多涉及。但是通过与专家教授的交流,我在专业建设和发展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准确定位,科学发展

1、建立和发展国际化视野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顾清扬教授在“教育与经济转型产业发展的契合”报告中,介绍了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的构成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实施有教无类的现代教育体系、终身学习的成人培训体系和“用最高的工资吸引顶尖国际人才并让全球人才带来全球观念” 的招揽国际人才的国策。新加坡高校在人才引进、对外交流,国际合作等方面率先做出尝试与国际接轨,比如聘请国际知名院校教授学者来新家坡执教,与国际名校建立教育交流联盟,与国际名校合作办学、建立国外分校,将优秀毕业生推向国际市场,促进交换生项目等,极大地扩大了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为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发展打造了高水平的起点。与知名学校的深度合作,大大缩短了摸索走弯路的时间,为提升高等教育品质和质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

二、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1、优势互补,深化合作

新加坡的全日制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借鉴了欧洲国家的“双轨制”模式,强调校企合作。学生在课堂时间之外,都可在企业实习。由于新加坡企业大多规模较小,难以完全满足学生需求,该国在“双轨制”基础上创建了独特的“教学工厂”模式,即学校从生产企业承揽工业项目,企业将设备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学校设置一个和工厂完全一样的生产车间。学生在企业技工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这一“车间”里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产操作。该模式实现了更深层次的产学结合,在减轻政府和学校成本投入压力的同时,培养了大量具有适用技能的劳动力,促进了学生就业。根据新加坡5所理工学院今年1月联合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调查,2019年,这5所学校的职教毕业生在毕业后6个月内的就业率高达90.7%。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在国内有些职业院校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无论从学生的培养质量还是从企业成本角度考量,都是双赢的举措。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再加上思想观念、发展理念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开展,特别是文科专业、教育专业多多少少面临着一些“困境”。学前、早教专业就业市场需求大,但职业发展和待遇方面却遭遇瓶颈,如何建设特色专业、高水平专业,培养出高规格的优秀人才,打造教育品牌,提高学前、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价值,是学校和企业应该着力探讨的课题。

2、加大投入,确保质量—

早在1959年,新加坡政府就确立了“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的大原则,职业教育因此必须:确保教学与技术科技超前,保证市场主导教学,强调技能开发的实践性,以学生专能的开发为出发点。职业院校校内配备的设备在行业领域保持先进,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技术始终保持与市场同步或领先,这样毕业生进入职场或职业领域之后,可以很快进行顶岗操作,缩短了适应期。相比较而言,在我们的一些职业院校,教师使用的教学设备、机器是企业更新淘汰掉的,有专家曾质问:用过去的知识教未来的学生,浪费的不仅是时间和金钱!所以,在教育投入上不一定要搞特殊、求高大上,但一定不能落后于市场发展需求,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一定要保持“新”,既要跟得上时代与经济的发展,也要创新,否则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三、发展引领,政策支持

1、与时俱进的敏锐感

从新加坡的高等教育体制发展历史来看,成就亦非一日炼成。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型武器,在其起步、发展、起飞的各个阶段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新加坡经济起步阶段,教育政策是发展实用教育,配合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需要,主要目标是培养初级水平劳动力,彼时高等教育还是关门办学、重文轻理,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脱节的状态;当今新加坡积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新兴工业,对创新型高科技人才需求增大,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密切,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形成一套科技成果商品转化机制。

2、完善的激励措施

新加坡共和理工学生成绩要求:学生在全部三组学科(必修学科、可选学科以及自选学科)中至少获得“及格”的等级。学校采用GPA(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成绩点数)制度,学分总分4分,3年在学校必须完成36门课的学分,超过3分者有机会申请澳洲英美大学;超过3.5者有机机会进入新加坡管理大学,学分总分超过3.7分者有机会进入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这两所均为世界排名前20的学校。雇主在聘请员工时,能准确按照GPA来判断申请者的成绩,不会因评分制度不统一而感到混乱。对于职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可以继续到本科学校深造,为就业者提供二次学习的机会。从2019学年起,通过直接招生计划报读理工院的就业者,院方除了参考他们过去的成绩,工作经验和表现,通过面试以及其他全面的评估方式来遴选。从2020年开始,就业者也能通过提前收生计划(Early Admission Exercise)修读理工院的全日制课程。这项计划目前只适用于在籍学生,让申请者凭兴趣与强项获得学额。提前招生计划可录取的学生比率目前是15%。在学分与招生方面的激励政策之下,学生更加珍惜学习机会。

总之,政府主导大方向,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发合作项目,双师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把实际的工商业项目带入校园,在学园内设立“教学工厂”,协助学生与企业工作机会配对是使新加坡职业教育走向未来的宝贵经验。这些听起来耳熟能详的经验还需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专业定位协调发展,才能推动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共同进步。—